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法律风险管理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会员须知

86-10-51261126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强化风险意识

2015/10/10 字体: 来源:中国投资 作者:董克伟

    中国企业在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受到市场资源、自然资源、成本资源的限制,这种限制是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障碍,也是原动力
    近年来,中国装备走出去初见成效,取得积极进展,央企立足自身,主动作为,勇于开拓,在其中发挥了领头羊、主力军作用,为国内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合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促进提升了我国国际竞争力,有效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看,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的热潮正在兴起,也逐渐成为许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这一方面为中国装备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提供了舞台。
    客观来看,装备走出去将倒逼企业提高竞争力。通过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将倒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哪些风险?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汲取?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能源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泽平。
    《中国投资》: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是什么?是否具有必然性?
    王泽平: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粗放式发展模式必然面临改变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政府,来自民众,也来自资本的逐利和避害性。要改变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人力的依赖,结果之一就是资本和产业的向境外输出,向境外输出的顺序是初级产品、高级产品、资本、文化。
    中国企业在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受到市场资源、自然资源、成本资源的限制,这种限制是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障碍,也是原动力,例如:我国的石油、钢铁需要原材料资源,有色建材,特别是机电产业需要市场资源,而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企业需要拓展更多资源,当其他国家可以更好地提供这些资源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是必然的。
    当然,这也是现阶段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一,受到国家的鼓励和推动。
    《中国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存在哪些风险?如何规避?
    王泽平: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是政治风险。中国企业走出的主要方向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存在政治上的不安定,甚至政权更迭,政治主张改变。这些变化就给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甚至可能血本无归。如中非洲乍得,就经历过与我国“建交-断交-再建交多过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法律风险。 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企业与民众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即使是欠发达国家由于被殖民的历史原因,通常也具备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体系较我国来讲,往往更严格,执行的变通余地很小。如果被人加以利用,会对不熟悉这一体系的中国企业造成极大的被动局面。
    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人文风险。这是因为,无论发达国家和还是欠发达国家,政治和经济精英阶层几乎都是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的产物,从政治思想到法律意识,行为规范,更多的倾向于欧美体系,中国企业与之交往的过程中极易被其外表所迷惑而忽略了其个人素养内涵,特别是在非洲国家,这种情况更加典型。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文化风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解决问题不是依靠法律和社会行为准则,而企盼的是“明君”“青天大老爷”来主持正义,主持公道。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属性,是深入骨髓里的潜意识。在走出去与不同文化背景政府、企业民众打交道,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打交道时,仍然存在这种文化意识,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领导”,而忽略了那些国际大型企业多年磨练形成的依靠法律、规范和制度的个人行为准则。
    《中国投资》: 您认为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方面,政府该如何主动作为,提供高效服务和有效引导?
    王泽平:我们的舆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成功案例的正面宣传太少,宣传中公式化、脸谱化的现象突出,缺乏对经验的分享和交流,缺乏对成功案例的具体内容宣传和描述。宣传中往往浓墨重彩地提及:带回了多少资源,取得了多少利润。在国际上和国内无形中将中国企业刻画成资源掠夺者的形象。这种舆论需要国家加以正面引导,增加舆论中的正能量。
    国家需要统筹制定外派人员政策。英文中有expatriate而中文词汇中就没有专门的描述派往海外工作者这样的词汇,更勿论相关的政治、文化、经济、个人福利支持体系,这种成体系的政策,必须也应该由政府引导、组织建立规范化的海外工作者待遇体系。
    《中国投资》:对那些跃跃欲试、急于走出去的企业,有何忠告和期望?
    王泽平: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注重经济效益,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以水泥和工业为例,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业绩颇丰,开展的EPC总承包业务,工程质量上乘,总投资价格低,建设周期短,服务良好,在技术、装备、资本、管理各方面的输出取得了骄人成绩,是走出去较为典型的范例。但是也存在内部竞争消耗大,注重项目而轻效益,风险意识亟待加强的问题。据统计,中国企业在国外建设了200余条生产线,形成3亿吨的水泥产能,合同产能占世界水泥产能的38%,但总合同金额仅为19%,净利润仅仅为5%,总体表现为优质低价。应该在进一步注重保持适度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必须着重提升经济效益。

    还有国内某国有的电力巨头,拟在国外承接EPC总承包的电力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可行性研究完全按照国内模式进行,缺乏相应的海外项目因素分析,更勿论风险控制机制。劳动率成本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都未进行分析研究,连最基本的汇率变化风险都没有充分分析。这样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操作模式中缺乏政府引导,缺乏企业交流,缺乏操作经验,特别是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这必然导致风险积聚,难以取得利益。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这里在顶部登录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赛尼尔法律声明 | 研究成果 |

Copyright @2024 北京赛尼尔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11004号
电子邮件:snr5151@139.com/peixun@senior-rm.com QQ群:149389907 联系方法:86-10-512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