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法律风险管理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会员须知

86-10-51261126

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仓库 图书馆

后危机时代 :外资、国资、民资的格局变化

2010/10/11 字体: 来源: 作者:

章文光 刘希雅

无论是“外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在这样一个外资企业“将到未到”、国资企业“战略保持”之时,正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好时机。

回顾过去经济动荡的两年,国际金融危机让中国的企业生态发生变化。在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外资、国资、民资三种资本形式在中国的变化格局:外资、国资先降后升,民资持续增长。

2008 年起,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减少,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比下降。2009 年 1-8月的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7325.29 亿美元,同比下降 22.57%,高于全国平均降幅(22.43%)0.14 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 54.72%。国企方面,同样升落明显,2008 年全年国有企业 ( 不包括国有金融企业 )累计实现利润 11,843.5 亿元,同比下降 25.2%,降幅比 1至 11月加大 9.5 个百分点;2009 年累计实现利润 13392.2 亿元,同比增长 9.8%。与外资、国资企业不同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其灵活性和抗逆性抓住了宽松政策下“走出去”扩大投资的历史机遇,仅 2008 年民营企业 500 家缴税总额共计就已达到 1484.46 亿元,户均 2.97 亿元,同比增长12.76%。其中,缴税超过 1亿元的企业有341家,在经济普遍低迷的 2008 年,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事实上,外资、国资、民资在中国的较量从未停歇。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外资的引入一直备受中央关注,由政府主导、长时期坚持引进外资,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显著的外资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作为国家战略性发展的主力军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相较之下,民营企业就自然而然处在一种相对“孤独”的成长环境中。然而,经过三十年的摸索与发展,以华为海尔等“冲锋军”型民营企业为主的大批民资成功占领海外市场,让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的崛起。中国经济逐渐形成“三资鼎立”新的资本格局。

后危机时代的外资:卷土重来

改革开放以来,在“招商引资”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外资在中国的版图上“遍地开花”。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 2004 年,在省、市、自治区层次上,中国已经实现外资全覆盖。2003 年版的《中国产业地图》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 5名 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 8 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 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然而,随着外资产业规模逐渐增大和产业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对外资影响的争议也逐渐显现:外资是否真正产生了溢出效应?外资进入基础装备业等领域是否威胁中国经济安全?外资在部分产业比重过大是否会导致垄断?外资通过贴牌生产等把中国变成世界工厂是否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等等。

国际金融危机给了这些争议寻求根据的机会。2008 年商品需求的下降和融资成本的上升使许多跨国公司暂停或放弃海外投资计划。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 年1 至7 月份外商直接投资为 483 亿美元,同比下降 20.3%,新批外资企业数为1 2264 家,同比下降 27%,制造业、房地产业使用外资大幅削减,零售业和金融业类外资企业纷纷采取财务紧缩、战略减持、投资放缓等策略。原有外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闭、裁员或降薪现象,给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从 2009 年 8月至今中国FDI 已逐渐恢复并保持小幅增长,外资减少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威胁正逐渐消除,但前一阶段外资在经济危机中的调整和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动荡已足以提醒我们:外资可依靠却不可依赖,外资政策战略性调整已是必然趋势。在国际经济环境并不稳定的今天,只有将对外资和外资企业的依赖转向对内资(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民营企业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才能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0 年 1月 中 国实 际 使 用外 资(FDI) 金额 81.29 亿美元,同比增长7.79%。从中能够看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漂亮的一仗,将为中国吸引更多的外资,外资“卷土重来”的势态不可逆转。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外资企业在 2008、2009两年中遭受重创,想要卷土重来绝非易事。在大批外资“将到未到”之时,正是中国整合资源敦促国企、民企发展的好时机。

后危机时代的国资:战略保持

从 2008、2009 两年的数据看,国资与外资的发展趋势皆表现为“先落后起”。但从不同角度观察,二者还是存在差异的。外资在 2009年 8月后的恢复是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的一种结果和体现,而国资在2009 年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补贴和政府经济刺激计划。

利润实现方面先减后增:2008年全年国有企业 ( 不包括国有金融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1,843.5亿元,同比下降 25.2% ;2009 年累计实现利润1 3392.2亿 元,同比增长 9.8%,12月 比 11月环比增长2 3.8%。行业方面由亏转盈,2008 年航空企业、电力企业大幅亏损,电网、交通、石油、石化、钢铁、有色、汽车等重点行业利润明显下滑,只有煤炭行业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2009年,石化、汽车、房地产、建材等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电网和交通行业扭亏为盈,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利润降幅也明显减慢。

税收方面贡献萎缩:2008 年应交税金 17,122 亿元,同比增加1,021.1亿元,增长 6.3%,12月份的增幅比 1至1 1月下降8 .1个百分点,从8 月起已连续五个月回落。但在薪酬涨幅方面国企却表现不俗,2008 年由于外资的低迷使国企拔得薪酬涨幅的头筹。

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国企借力国家政策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但对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国资在后危机时代的出路和发展方向的思考却刻不容缓。目前,“国企重组”的呼声高涨。从宏观角度来说,国企重组一方面能提高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抗击打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另一方面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说,“国企重组”是国企自身资源整合、流程架构设计、增强竞争力的有利契机。此外,“国企重组”要求加强资本运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政府宏观调控的束缚,在满足国家战略计划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见,在今年以及未来几年中,国企在中央宽松的政策指导下,重组、上市将实现其价值增值,当然,这要在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前提下才具有可行性。

后危机时代民资:大好时机

民营企业是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健康成长需要政府营造更适宜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社会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家统计局2007 年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所占比重已达53.0%,是社会投资主要力量;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2009 年度》指出,民营经济对 GDP 的贡献目前已经超过5 0%,民营经济平均增速及增量水平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浙江很多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超6 0%,成为地方主体财源;增加劳动就业:2007 年民营经济就业量已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 78% 以上,民营经济成为中国增加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有效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即使是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双重压力的 2008 年,民企表现不俗。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 2008 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很强的抗逆性,在规模性指标和社会贡献方面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尽管民企在 2008 年面临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利润空间备受挤压,但在税收、就业方面的贡献却进一步加大,如 2008 年民营企业 500家在增加就业方面表现突出,吸纳就业总人数为 413.27 万人,比2007 年增加了68.5 万人,同比增长19.87%。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所受经济创伤虽相对较小,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这一轮市场资本重新洗牌过程中,国家从政策层面意识到了发展民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由此进行了一系列对民企的经济政策调整:由2 008 年年初强调的“两防”原则,调整为“一保一控”策略和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2009 年1 月初出台拉动内需十项措施及4 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各级省市地方政府由此启动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方针,对民企发展的影响深远。

无论是“外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在这样一个外资企业“将到未到”、国资企业“战略保持”之时,正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好时机。因此,民企应把握机遇,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品牌

从海尔、华为等优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中,我们能衡量出一个企业的品牌效应为其带来的利润,目前中国仍有不少民营企业为跨国知名品牌生产贴牌产品。品牌的力量是无穷。民营企业要认识到自身在“长线”发展中所应具备的素质,向成功的企业学习,确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营销能力。

二、“抄底”海外

金融危机后,不少民营企业抓住“外退民进”的战略机遇“,抄底”海外。四川腾中欲收购悍马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体现了民营企业加速海外并购的趋势。

三、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贴牌生产”,很多民营企业缺乏创新力。要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民企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开创知识技能时代,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构建核心竞争力。

四、提高财务能力

民营企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这里在顶部登录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赛尼尔法律声明 | 研究成果 |

Copyright @2024 北京赛尼尔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11004号
电子邮件:snr5151@139.com/peixun@senior-rm.com QQ群:149389907 联系方法:86-10-51261126